浏览数量:85 作者: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发布时间: 2023-11-08 来源:本站
围绕校本主题研究计划,晓院附小高语组全体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迈出了研究实践的第一步——理论学习。
第一阶段:基于困惑学理论
本学期,高语组六年级备课组率先开展研究。大家围绕本组研修主题,就“作业的长程设计与弹性实施”中存在的困惑开展理论学习。大家根据组长要求,重点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并结合实践撰写了学习心得。有的老师以随笔的形式呈现,有的老师以论文或案例的形式呈现。
第二阶段:基于课例谈思考
第一次理论学习后,高语组便围绕研修主题开展了基于组内课课例的实践研究。其研究流程如下:
本学期截至目前,高语组共研究了《竹节人》《宇宙的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穷人》四课,大家依据流程认真备课、听课、试讲、修改、研讨、反思。
第三阶段:专家引领促深入
四节课例研究之后,学校特别邀请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潘文彬校长,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博导教授徐文彬、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处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周荣婷,加上南京晓庄学院博士、晓院附小书记、校长唐小俊于11月3日为高语组的课堂把脉,为高语组更深入地研究指明方向。
课例展示
本次课例由高语组青年教师姚学谦老师执教,内容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课前,根据大家听试讲的反馈建议,姚老师反复修改“长程促学作业单”。最终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借助人物关系,理清小说情节。2.抓住心理描写,品读人物形象。3.学习描写方法,迁移表达。围绕目标,姚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分别是理一理小说情节;品一品人物形象;用一用描写方法。课堂上,姚老师结合“长程促学作业单”这个学习支架,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表现的状态是积极的、投入的,教师也能在学生理解的难点处给予及时地点拨。
集中研讨
姚学谦老师执教后,晓院附小全体语文教师在吴建香主任的组织下,开展了课例的研讨活动。
低语组代表刘靖老师重点谈了这节课的收获,她认为本节课目标清晰,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学习活动支架。
中语组代表蔡晶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她认为借助人物关系,情节梳理很清楚;对人物内心感悟建立了思维的支架,学生才会呈现丰富的理解;依表达而教,课堂实现了从感悟到理解到运用的进阶。
高语组代表张贤副校长针对课例谈了三个“清”:设计清新,目标明确,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学习;要求清晰,既符合小说的文体特点,又符合高年段学生的特点;表达清楚,心理描写相对抽象,姚老师这节课能借助支架让学生清楚的表达。同时,张校也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课文是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有所侧重是可以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会更好。
专家点评
特级教师潘文彬校长首先进行点评。潘特肯定了附小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力,感悟力;肯定了附小高语团队教研的扎实的氛围;肯定了姚老师对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同时,潘特也抛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促学单的设计,能否更具有创新性?而不是机械地训练。能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何去唤醒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思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比如课堂上怎么让学生再自主一点?如何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开放性?潘特诚恳地说:“教育不是告诉,而是一种引导下的发现。”除此,潘特还认为高段的教学,要让学生沉潜到文章中去,去涵泳语言。涵泳是让孩子把心沉浸到语言文字的世界里去,让学生有一种潜心会文的感受,其言犹出我口的感受,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亲知识,亲语文。
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徐文彬教授建议老师们备课关注单元整体教学,要借助文本把学生拉进当下的场景,加深对世界的理解,适时地补充阅读材料,背景资料,扩大阅读的视野。
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周荣婷主任从课例和校本研修的主题对高语组的研究进行了点评。从课的视角来看,本节课学习活动的设计让课堂结构化;促学单的使用让学习过程化;教材的深入解读让教学整体化。从研修的视角来看,本次研修主题主题鲜明,紧跟课标,体现时代性;教研组活动中看到了明显的成效,老师的思考在进一步推进,课堂也在变革。同时,周主任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目标定位要更加准确,核心在于感悟人物形象,而关注情节、环境是感悟形象的抓手。从单元整体来看,习作提供了环境和人物的情境去想象情节,这个想象是基于阅读教学的,更多地体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语文课堂要用积极语文实践活动唤醒语文学习的活力,学习支架的搭建要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位专家点评后,南京晓庄学院博士、晓院附小书记、校长唐小俊进行了活动的总结。
求真、亲知是附小教师对理想课堂的追求,在研究的道路上,高语组还将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