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8 作者: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发布时间: 2024-04-30 来源:本站
儿童“亲知课堂”是指以儿童为主体,以“知行合一”“教学合一”“儿童六大解放”的行知思想为指引,基于“学科实践”“综合性学习”的新课程方法路径,在支持、友好、自由的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本学期晓院附小围绕实验项目“指向‘生活实践力’的求真•亲知课堂的研究”,积极开展各学科的深度实践,拟通过学科实践探索形成儿童“亲知课堂”的学科样态,形成学科教学策略。
2024年4月24日上午,晓院附小语文学科开展了低语、中语校本主题研修联合展示。本次活动特邀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发展学院研训部主任、特级教师卞志娟全程跟进并指导。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博士、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书记、校长唐小俊,重庆市万州区王牌小学教育集团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参与了研修活动。
两位执教老师在“亲知课堂”内涵的引领下,分别以四年级下册课文《猫》和二年级下册课文《小毛虫》为例,进行现场教学展示和说课分享。
课例1:
房爱斌校长执教四下第四单元《猫》一课。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要求及人文情怀的渗透,房校长呈现了如何把语文课标落实在具体的文本中,在课堂上如何落实单元要素的课堂教学。
房校长抓住猫古怪的这一特点,以促学单为抓手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中,全方位认识猫的古怪,深刻感受作者对猫的喜欢,感受喜爱背后是对动物的宽容、理解与尊重。
课例2:
胡慧娴老师执教二下第七单元《小毛虫》一课,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同学们置身于美丽的花园里识字学文。胡老师巧用促学单设计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行文线索,并提供联结词,为学生提供表达支架。教师抓住主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毛虫”引导学生读好关键词句,将识字、朗读与课文理解融为一体,为讲故事作了充分的铺垫。课上,胡老师还设计了积累作业,让学生通过一字、一词、一画的形式,充分运用新知和旧学,发挥想象力,加深孩子对生字词的理解,丰富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
评课交流:
姚赛巾老师表示在房校长的这节课堂上看到了一种非常自由、自然的生命状态。首先是文本解读方面,教师站在了一种生命的立场,一种人的视角,一种创作者的视角,让本节课从学科教学上升到了育人的层面。教学设计方面,房校长的课板块非常清晰,简约而不简单。老师借助促学单搭设支架,让学生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中去感受思维,亲历知识。
李妙然老师认为房校长的课彰显了思维的魅力。房校的课堂褪去浮华的形式,舍去什么都要的冗杂设计,呈现出逻辑缜密的课堂流程。几个主问题,便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思维风暴。
重庆万洲王牌小学集团的杨老师认为房校长的教学把整篇课文上升到了生命格局的高度,深刻体会古怪一词,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提出问题,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塑造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了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视角的高度、宽度和深度。
《小毛虫》一课以读为主,读中有梯度,有层次,有深度感。通过教师多种方式,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体会到小毛虫从笨拙可怜到美丽变化的规律,感受大自然的奥秘与神奇。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
周欣老师重点点评了《小毛虫》一课,认为胡老师将文本教学与我校的长程作业相联系,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中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
专家引领:
晓院附小唐小俊校长认为两节课能够走进孩子内心,房校长的课讲究大道至简,胡老师的课故事讲得好,代入感很强。唐校长指出“亲知课堂”不是将知识简单地传递并传输或者灌输给学生,而是由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迁移和拓展的情境过程之中,在真实世界中学习真实表达,实现高阶思维的养成与实践力的提升。
特级教师卞老师认为“生活实践力”其实可理解成在生活当中用语文去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天的“亲知课堂”强调了迁移,强调学习过程的亲历性,是一次不错的尝试。同时,卞特也给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建议,站在我校学科与育人主张的高度,以学生经验和能力基础为出发点,进行迁移,更好地提升学生“生活实践力”。
举办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作业协同课堂,推动“教学做评”一体的实践,帮助学生在作业中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连接,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力。我们相信,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学生一定会更加亲近语文,热爱语文,在语文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发展自我!
“金陵好课堂”附小在行动!语文组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