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3
banner1
banner2

晓师附小创新纪实

浏览数量:337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19-09-19      来源:本站

晓庄师范全称是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今天的晓庄师范附属小学,创校时称作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三中心小学,简称晓庄中心小学,也称为晓庄小学。它和晓庄师范的关系,为什么叫中心小学,而不叫附属小学?为什么是第三中心小学,是不是还有第一和第二中心小学?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与陶行知一反传统的师范教育思想有关。中国近代师范教育,肇始于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创设师范斋,此后各式师范学校相继兴起。从师范学校创办之始,一直到今天,都有附属小学之设置,旨在为师范生实习提供便利。陶行知当年基于生活教育的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即凡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乡村师资的训练和养成,须在乡村小学实际的环境中进行。因此,乡村小学不是乡村师范的附属,而是乡村师范的中心,是乡村师范之母。其二,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关。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殖民化中国的运动中,中国走上了工商业化发展道路,社会各种资源开始向城市聚集,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乡村社会走向凋敝,甚至崩溃。五四前后,知识界提倡要救中国,先须救乡村;要建新中国,先须建设中国最广大的乡村,始而兴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乡村建设不只是到乡村里造几座桥,修几条路,疏浚几条河道那么简单,靠外部社会的援助是不能长久的,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农民现代知识,解放他们的思想,启发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自觉自动起来,自己建设乡村,改造自己的生活。所有这些,非发展乡村教育不为功,因而又有所谓乡村教育运动之兴起。乡村教育运动,不止于创办几所乡村学校,让乡村儿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它还包括乡村成年农民的教育。在乡村教育运动中,陶行知认为,乡村学校是乡村社会唯一的文化教育机关,要担负起改造乡村社会的责任,故而提出要以乡村小学做建设乡村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由此可见,在“小学”二字之前,冠以“中心”二字,实有两种含义:一是做训练和养成乡村教师的中心,二是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关于第二个问题,则要从稍远外说起。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是中华教育改进社改进乡村教育的一个实验项目。中华教育改进社是后“五四”时代中国最大的民间教育团体之一,它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干事负责制,陶行知是主任干事,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而且是专职的。董事会有九名董事,都是国内最为知名的人士组成,北洋政府时期教育总长范源濂和蔡元培,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希龄,先后出任董事长一职。因此,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民间教育团体,能像中华教育改进社那样,有如此丰富的社会资源、特别是有如此重要的,掌握着话语权的人物,由此可以想见其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之大。1924年,该社提倡乡村教育,以此改进乡村社会生活。陶行知等人发现了燕子矶小学和尧化门小学,这两所学校在当时都是乡村小学校,办得很有特色,不只是教学生死读书,而且教学生肯做事,会做事;不仅在学校里做事,回家也做事,还到社会上做事,对当地的公共卫生事业贡献极大。燕子小学师生还合力创办了燕子矶乡村公园,深得当地人民的信仰。学校把读书和做事联系到一起,与平常的学校大异其趣,它攻破了士和民,治与被治的传统等级思想,学校对家庭、对社会发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这此办学实践,完全符合陶行知劳心者要劳力,劳力者要劳心的主张。为此,中华教育改进社特约两所学校为实验学校,拨付经费,以为研究乡村教育之资,其成果供给全国乡村学校。1926年底,中华教育改进社决定在晓庄创办乡村师范时,任命陶行知为校长,他基于小学为师范之中心的全新认知,认为在师范学校创办的程序上,应该是先有小学,后有师范。因此,又特约上述两校为晓庄师范第一和第二中心小学。但是,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距离燕子矶小学有五六里路,尧化门小学就更远了,有十多里路。因此,晓庄师范在创办前,又委托江苏省农民协会钱向志先生,租借晓庄附近佘儿冈上的长生庵,创办了一所嫡系的中心小学,这就是晓庄师范第三中心小学。

晓庄中心小学在晓庄师范创校前10天,即35日开学,学生有32人,创校的宗旨初定为:“顺应儿童个性,乡村社会需要,施行适当的教育,并慎重试验小学教学做,使试验乡村师范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为乡村教育尽实施提倡之力。”[]然而,晓庄中心小学开学后不久,北伐军攻打驻守南京的军阀孙传芳部队,出于安全考虑,临时停课,直到同年6月,四间茅屋的新校舍落成后,又于616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因为正是农忙时节,只有13名小学生报到,晓庄师范校务主任杨效春先生指导师范生主持学校的各项工作。同年111日,无锡开原乡立第一小学校长潘一尘应聘担任晓庄师范指导员,从杨效春先生手中,接过晓庄中心小学的工作,指导师范生整顿校务,努力劝学,学生人数恢复到29人。[]

杨效春先生对于平常乡村小学的办学模式多有不满,他曾经说:“我们不满意于目前的小学课本,他们是不适宜于农村单级小学教师及学生之用。我们亦不满意于目前的小学教育方法,他们是使有用的农民子女变成无用的书呆子、小名士与土豪劣绅。”[③]在他接手晓庄中心小学之初,也就是晓庄中心小学在新校舍举行开学礼前夕,具体时间是6月13日,晓庄师范发起组织“创设第三中心小学设计委员会”,开会讨论选用什么课本,采用什么方法。与会者除晓庄师范校长、指导员及学生外,还请来了无锡开原乡立第一小学校长潘一尘,南京尧化门小学校长宋鼎,以及钱向志先生。讨论结果,确定健康、公民、语言文字、自然园艺、正当娱乐五组,各人认定一组进行研究,希望在最短时期内,将四年全部课程大纲拟就,每月再分别详细设计,务使学校各方面均有科学的组织。[④]各组课程设计负责人名单如下:

 

组别

指导员

学生助理

健康卫生

马绍季

操震球 钱向志

公民训练

赵叔愚

程本海 戴邦杰 韩度 季时言

自然农艺

自然

吕镜楼

操震球 王慕祥 王义田

农艺

邵德馨

钱向志 陈昌嵩 李相维

 语言文字

陶行知 杨效春

马侣贤 王琳 李楚材 季锡荣 葛尚德 谢纬棨

正当娱乐

宋鼎

季时言 谢纬棨

 

分组设计的具体工作有五项:(一)编制一学年教学做大纲,先由指导员分门草拟,公共决定。(二)编制一个月的教学做细目,各指导员与师范生共同商定。(三)编制一个星期的教学做课程设计,各组指导员与助理依据一个月的教学做细目,合订详细计划。(四)计划制定后,由晓庄师范指导会下设的执行委员会汇齐,交给小学主任与值周试教生,编成小学生一周生活日程表。(五)各组指导员与试教生依据日程表准备并切实施行,然后根据施行情形,作为来日改进之依据。[⑤]

晓庄中心小学与城市小学不同,一是地处乡村,二是学生都是农民子女,一切教育设施都要根据乡村环境去设计。徐企周曾在报告晓庄中心小学一周的教学情形时说:晓庄小学学生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在校舍左旁,有小小隙地是供小学生种菜的园圃,他们每个人有一块园地,怎样松土,怎样种植,怎样灌溉,怎样施肥,怎样除草,怎样收成,怎样出售,均由他们自己计划,教者不过指导而已。现在已满种着绿油油的蔬菜之类,早晚他们挑水灌溉,未尝懈怠,这是晓庄小学精神事业之一部分。在操作农事里,可以养成互助的精神,譬如他们垦地、灌溉、施肥等事,年纪小的学生自己不能操作笨重的工具,一定要请年纪大的学生帮助,他得到年龄大的学生帮助后,又喜欢又感激,于是想着回报,根据自己的能力,替他们去除草,或替他们种植。此外,教学上还可以得到其他很多好处,如自然研究,就可以把他们从种植到收获、出售的整个过程,做一个大单元的设计教学做,这和教授书本上的死知识不可同日而语。晓庄中心小学自然科的设计,就是以小学生种的蔬菜为活的教材。[⑥]

晓庄师范指导员邵德馨是金陵大学农科教授,他始终坚持乡村学校应以农事为中心。生活教育者既奉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那么,乡村生活主要是农事,乡村学校当然也就应当以农事为中心。乡村学校要实现以农事为中心,一方面需要有相当的田地,供学生进行农事活动,有一定的房屋,存放农具和种子等;另一方面以农事为中心的乡村学校,更须重视乡村教师农夫的身手,教师有了农夫的身手,就能够把一切的课程依附在农事上。譬如教国语的时候,就选用有关农艺的作品;教作文的时候,就做农事的笔记;唱歌的时候,就唱农家的山歌;手工的时候,就做农家的物件。[]

晓庄中心小学经过两年的发展,学生数为37人,较创校时并无太多增加,这与附近村庄的人口规模有关。学生的文化程度相当于小学一至五年级,故分成五组。学校导师全是师范生,五人一组,三个月轮换。课程内容有语言文字、自然研究、园艺操作、算术技能、音乐、体育游戏、团体自治等七项,较创校时之五组课程,略有变化。晓庄中心小学的组织和教学,多为后来创办的中心小学所师法,并逐渐形成一贯的模式。

前文说过,乡村小学的创办,不只是让乡村儿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它还包括乡村成年农民的教育。晓庄中心小学在新校舍开学后,晓庄师范与中央大学以晓庄中心小学为中心,合办晓庄民众学校,这是晓庄师范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民众学校,中央大学资助经常费100元。学校于618日晚上开学,有13位农民前来上课,后来发展到四五十人。晓庄中心小学白天有小学生上课,晚上有农民上课,非常有生气。

晓庄中心小学新校舍是东西向四间茅屋,最东面一间是晓庄乡村医院,616日那一天,小学行开学礼,乡村医院同时行开幕礼,除有13名小学生到校外,还有他们的家长和附近的农民。医院行开幕礼后,指导员马绍季先生专为小学生诊视眼睛,同时教师范生练习翻眼皮,观察眼病的形状。学生中完全没有眼病的仅有3人,其余10余人都患有沙眼病,只是轻重有所不同,病轻的很少,病重的很多。此后,马绍季先生每天为他们医治一次。[]

现今的晓庄师范附小,沿用了晓庄师范中心小学之名,但稍有变易。因其建筑在1928年创办的吉祥庵中心学校原址上,因此接下来说说吉祥庵中心小学的创办情形。

1928年初,晓庄师范第三期学生入学,师范生数增到30多人,晓庄中心小学已经不能满足训练这么多师范生的需要。晓庄师范适时地提出,由指导员指导师范生,到晓庄周边的乡村创办小学校,一方面训练师范生的能力,为将来到没有学校的广大乡村创办学校积累经验;一方面训练师范生以乡村小学为中心,进行改造乡村生活的工作,培养他们改造乡村生活的能力,并积累相关的经验。

吉祥庵在晓庄师范三里地范围之内,地处四棵柳村之村头,该村居民比较多,一所私塾也没有,学龄儿童平时多在和燕路边玩耍。马绍季先生主持晓庄乡村医院工作,常给该村农民治病,和该村许多农民相识。2月27日,他带领师范生谢纬棨和韩度,拜会村里的两位领袖叶德全和王子经。这两个人见到马先生到来,很是客气,对于办学的事情满口答应。关于校址问题,和晓庄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因为乡村里的公产,在当时主要就是庙宇,大家都认为吉祥庵做校舍比较妥当。不过,两位村领袖提出个前提条件,就是神像不可搬动。在乡村农民的心里,神是至高无上,神像不容有丝毫亵渎的,这在当时愚昧偏僻的乡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晓庄师生尊重他们的意见。29日,马绍季邀请两位村领袖到家里开会,商议办学办法,决定学费暂时不收,招生的事情也由两人分别到农民家里去劝学。3月2-5日,晓庄师范雇请工匠整理庙宇,破墙开窗,油漆隔板,在神像前挂了一块布遮挡。3月7日开学,晓庄师范全体师生和附近农民参加开学典礼。当日春雨绵绵,陶行知即兴改编了一首童谣,并吟诵道:

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风来了,雨来了,谢先生抱着心来了。

风来了,雨来了,韩先生抱着心来了。[⑨]

晓庄师范创办前,南京和平门(今中央门)到燕子矶有一条乡村公路,当时即称为和燕路,至今没有改过名。除了燕子矶小学办理非常成功外,沿线曾有迈皋桥小学一所,但已停办多年,称这一带乡村是文化沙漠并不为过。晓庄和吉祥庵两所中心小学,如同沙漠里的两处绿洲,给人以盎然春意。这两所学校在其后变迁发展的进程中,早已合并为晓庄师范附属小学,且由当初的乡村小学,变而为城市小学,其规模和条件,更是当年创办者所不能想象得到的。然而,虽然时易势移,教育的核心理念,形塑学生之人格,引导社会进步之精神,当不会因为时事的变迁而有更易。

 

                                      (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 王文岭)



[] 陆静山:《二周岁的晓小》,载《乡教丛讯》1929年第3卷第3期。

[②] 《创办第三中心小学》,载《乡教丛讯》1927年第1卷第4期。

[] 杨效春:《晓庄小学课程分门设计之办法》,载《乡教丛讯》1927年第1卷第14期。

[] 李楚材:《创设晓庄小学设计委员会》,载《乡教丛讯》1927年第1卷第12期。

[] 杨效春:《晓庄小学课程分门设计之办法》,载《乡教丛讯》1927年第1卷第14期。

[] 徐企周:《晓庄小学教学做一周之报告》,载《乡教丛讯》1927年第1卷第16期。

[] 邵仲香:《乡村学校应以农事为中心》,载《乡教丛讯》1929年第3卷第1期。

[] 王慕祥:《眼之诊查》,载《乡教丛讯》1927年第1卷第13期。

[] 韩度:《创办吉祥庵中心小学经过》,载《乡教丛讯》1928年第2卷第7期。

地址:南京市和燕路451号 电话:025-85314295 苏ICP备16010289号
版权所有  2020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