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67 作者: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发布时间: 2021-04-21 来源:本站
最美不过四月天,和煦的春风中,高朋满座。4月1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研究项目“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栖霞区分会场在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隆重举行。南京市电化教育馆许逵副馆长、南京师范大学朱彩兰教授、栖霞区教育局宋福云副调研员、南京市电化教育馆李为主任、吴昱寰主任、杨静老师、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詹继东书记、张明红副校长、陈红研训员等专家、领导以及栖霞区小学分管校长、信息中心主任、相关学科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全程网络同步直播。本次活动由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管理处肖索科主任主持。
活动伊始,宋福云副调研员发表致辞,她表示在当下的全球化、多元化、智能化时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正逐步发生着变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助力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均衡、探索教育未来”为目标导向,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向“中心”转变,重心向“应用”转变,目标向“育人”转变,“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混合教学”的方式与模式,逐步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从“小学习”走向“大学习”,从“统一发展”走向“个性发展”的新样态教育教学改革。
接着,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两位骨干教师顾新佳、江静分别带来了数学学科《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及英语学科《趣配音》的展示课。两位老师灵活应用信息技术,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助力。授课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学习气氛浓郁,引发掌声不断。
随后,进入专家点评环节。区内两位专家陈红老师、张明红副校长从英语、数学学科角度分别点评了这两节课。陈老师提出四个观点:一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让英语课堂从单一模态走向多模态;二是信息技术使学生从课堂生成的结果可视化,教师通过数据的分析帮助提升教学的效度;三是信息技术显著优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四是信息技术使教学资源更加的丰富。张校长向大家分享了活动中感受到的三种“味道”,一是“信息技术的味道”,数学课运用了平板、教学平台等多元的信息技术,达到了更优的教学效果;二是“数学的味道”,顾老师的课,通过学生的课堂生成,显而易见包含了浓郁的数学味;三是“融合的味道”,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碰撞擦出了融合的火花,信息技术使得支撑数学课的手段更加丰富。南京师范大学朱彩兰教授从教学观察出发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先想——再试——形成结论——再次实践”四个环节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数学课上,学生通过课堂作业拍照投屏上传,在对比中发现转化策略的优势,从而找到更好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赋能下,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从“教学方法”到“方法的教学”,是课堂上很伟大的转变。
随后,詹书记介绍了栖霞区多年来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情况及取得的成绩。他表示,近年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带给他最大的感受是“变化”,是“人的改变”,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教师研训、教育科研、学校管理、区域教育创新发展等方面带给师生的巨大改变。此次活动的举办对区域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展望未来,在“十四五”教育规划指引下,栖霞区将积极打造教育新生态,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最后,许逵副馆长发表讲话,他首先介绍了南京市开展此项目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取得的成果——空间和环境、内容和形式、资源和服务、治理和生态。随后他分享了自身对“融合”的体会,对此项目进行破题。“中小学”先要了解孩子,“教育”的方法在于交流,“教学”要求孩子拥有高度专业化、有创造力,教师要用方法、工具、思维方式教育学生,不要把这些能力从教学内容中抽离出来,而是要根据学习者的能力、水平逐步地融入到课程里面,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就是“融合”。许馆长旁征博引,以客观数据为依据,引发参会人员阵阵喝彩。